近年来,江苏省南京市江宁区坚持可持续发展治水思路,加快水利改革发展,在保证全区防汛防洪安全的同时,以水利现代化为引领,以改善民生、服务三农为宗旨,将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小流域治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等农村水利项目有机融合,努力绘就了一幅水库清洁、农田平整、水利配套、村庄水环境优美的新农村水利美丽画卷。
筑牢防汛“钢铁长城”
开车行驶在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一期工程铜井河口至仙人矶段的堤顶防汛道路上,宽敞平坦的沥青路面、道路两旁郁郁葱葱的景观树木和堤背上绿意盎然的草坪,让人很难相信这是长江的堤坝。“现在的大堤又宽又坚实,就好像一座‘钢铁长城’,让村民都吃上了‘定心丸’。”家住大堤附近的村民笑着说。
由于江宁区境内长江干堤上一轮达标建设较早、标准较低,堤防全为土堤加防浪墙形式,堤身单薄,堤顶道路较窄,而且堤上民房较多,加之2010年汛期长江水位持续偏高,长江干堤曾出现散浸、渗漏、坍塌等多处险情,大大削弱了长江干堤的整体防洪能力。为尽快排除隐患,提高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江宁区于2010年启动了境内长江干堤防洪能力提升工程。据了解,该工程总投资约13亿元,其中拆迁赔偿费用约10亿元,工程建设费用约3亿元,计划3年分三期完成。截至目前,一、二期工程已经全部完成,三期工程也正在快速推进,将于今年10月完工。届时,将极大地提升江宁区范围内长江干堤的防洪能力。
水生态建设扮美乡村
位于江宁区谷里街道新市镇的金牛河岸垂柳依依,河水碧波荡漾,河边绿草如茵。每到傍晚,广场上都聚集了许多散步休闲的市民,一派欢乐祥和的景象。“以前金牛河可是一条垃圾漂浮、杂草重生的臭水沟,经过政府的整治,河水清了,景色美了,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好了。”看着变美的环境,谷里村民乐呵呵地说。
农村河道是农村水环境的重要载体。江宁区水利局紧紧围绕水安全保障、水环境建设、水资源管理“三水统筹”治水思路和民生水利建设,以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创建生态区为契机,把农村水环境综合整治与美化村容村貌结合起来,全力推进农村河道疏浚这一惠及百姓的“民心工程”。截至目前,全区疏浚任务已全部完成,共完成疏浚土方1241.8万立方米,其中县乡河道122条229.6公里,疏浚土方393.9万立方米;村庄河塘1051个,疏浚土方847.9万立方米。通过疏浚整治,畅通了水系,提高了水质,整治了河道,改善了农村生态环境和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
享有“南京小九寨沟”之美名的横溪镇石塘竹海,曲径通幽,绿水如碧。水塘水街区、乡野音画亲水区、石塘竹海主题公园、花溪叠瀑游憩区、情感区等六大功能区,将深厚多彩的横溪本土文化与石塘竹海文化以水街的形式结合起来,吸引了许多人前来踏青、游憩,白墙黛瓦的房屋和村前一溪灵动的水更是让游人流连忘返。
在江宁区小流域综合治理过程中,江宁区水利局在发挥水利服务保障作用的同时,充分挖掘水元素在社区环境打造中的潜能。在工程规划建设中,通过水系治理,发展水保林、经济林等措施,还林还草,防止水土流失,优化农村水环境,提高了林草覆盖率,改善了小流域生态环境,使山更青了,水更美了,树更绿了。结合江宁农村文化旅游、高效设施农业、旅游观光农业、农家乐等项目,进一步提升了特色村山水资源的品质,为特色村的社会经济发展锦上添花,实现了“水保搭台,大家唱戏”,让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生态清洁型小流域治理带来的甜头。
小农水建设促现代农业发展
在湖熟街道河南社区的300亩设施农业大棚内,蔬菜长势喜人。“我们全部采用高效节水的滴灌方式,既可以自动灌溉,也可以手动控制,不仅能够节水,而且节省了人力,提高了灌溉效率,缩短了蔬菜的生产周期,收入自然也增加了。”蔬菜种植户说。
2009年,江宁区通过科学谋划、积极申报,顺利成为全国400个、全省19个第一批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之一。截至目前,已经在淳化、汤山、湖熟、禄口、横溪共5个街道实施了小型农田水利工程建设。3年来,共实施小型泵站更新改造51座,新建和扩建蓄水塘坝53座,更新改造引水涵洞11座、蓄水闸及滚水坝13座,建设防渗渠50.31公里,整治排水灌沟系31条,建设高效节水示范片7处。通过高效节水灌溉示范片等综合配套建设,对促进农民增收以及江宁区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了推动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