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光荡漾水纹平,河汊沟渠纵复横。说的正是三分山、两分水、五分田的高淳。2014年年底,江苏省南京市高淳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顺利通过国家验收,宣告了这场面广量大、历时一年多的改革取得了阶段性成效。
专人专管谋其政
重建轻管是长期以来制约水利行业可持续发展的瓶颈。特别是小型水利工程管护主体缺失、管护责任难以落实,严重影响了工程安全运行和效益充分发挥。深化改革以前,全省每年更新改造6万多座,也只是与老化报废的速度大体相当,基层的情况则更为复杂。
2013年底,高淳被确立为全国55家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示范县(区)之一。由区长沈剑荣担任组长、分管副区长王胜平任副组长的改革领导小组迅速行动起来。2014年上半年,5万份“致全区农民朋友的一封信”为深化改革拉开了全面动员、全员参与的序幕。120名镇村技术人员组建20个调查小组,历时4个多月,对全区小型水利工程进行了全面调查摸底,共确定了纳入改革范围内的小型水库、中小河流及其堤防、小型水闸和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4类工程,数量共计39839处。通过颁发产权证书和签订协议书的形式,截至2014年11月底,全区的小型水利工程产权确权已完成“全覆盖”。
“明晰产权是深化小型水利工程改革的‘牛鼻子’,不能单纯地搞‘一刀切’。”高淳区水务局局长史建兵向记者介绍,“高淳半圩半山,在圩堤我们沿袭了圩局管理模式,拓展了防汛职能,并进一步明确责任人;在丘陵山区我们恢复了‘一把锹’管理,也就是由专门的管水员负责水源设施,大大提高了灌溉保证率;在新兴园区,我们则委托合作组织进行管理;真正做到因地制宜,有的地方甚至‘一事一策’。”
来到漆桥镇朝阳圩,老远处矗立的蓝色管护牌吸引了记者的注意。在全面推行河长制的江苏,记者对这样的管护牌并不陌生,但是这里写的“小型水利工程责任人”倒是个新鲜事。找到这个责任人孔德林,据介绍,他正是朝阳圩圩局主任。而圩局则是高淳当地特有的堤防管理机构,最早可追溯至宋代。起初为民间组织,由村里有威望、有经验的人管理,适宜乡村社会特点。解放后,这一组织虽获得官方认可,但没有落实专人的松散管理却显得力不从心。孔德林是此次改革以后,镇政府任命的第一任圩局主任。“这次改革明确了朝阳圩为镇政府所有,他就是代表镇政府管理一线圩堤和圩上的工程,业务上受水务站的指导。”镇水务站站长徐春炳介绍说。有了跟政府签订的责任状,孔德林更显得义不容辞,很多以前做不了、不敢做的事都有了底气。接受采访的两天前,刚联合执法部门拆除了一处在堤防二级平台上搭建5年多的违建,为整个圩的防汛和用水安全解除了心腹之患。
正如省水利厅副厅长张劲松在验收会上所说,“干预而不参与,介入但不包办”的政府主导、分级管理模式印上了鲜明的地方特色。
有米之炊底气足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经费问题可以说是改革以前小型水利工程无人管的深层次问题。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取消“两工”以后,小水利的养护更成了无本之末。以朝阳圩为例,20多年来,老百姓只需交15元每亩的防汛排涝经费用于工程养护,一年的工程养护缺口就达30万。虽由镇政府“兜底”,但由于没有专项经费列支,往往只能是先办事后补贴,经常难以到位,管护力度自然大打折扣。现在,不仅有了专人,还落实了专项经费,在不增加百姓负担的情况下,用水有了保障。例如以前要放两次水才能灌溉的田,由于长效管护大大降低了渗漏率,现在一次就能灌满,设备使用率亦大大提高。
那么更基层的村组情况又如何呢,记者带着这样的疑问来到了双游行政村南者自然村。早上十时许,冬日的暖阳映照着村前的小河,迎面走来63岁的村民诸玉才,只见他一手提着一篮米,一手拎着一筐青菜,竹筐下还滴着水。“刚在河里洗的菜啊,天天都来这儿洗呵。”他乐呵呵地说道。据了解,确权后,双游村共有4个泵站、4公里河道为村里所有,责任人就是村支书诸新良。“以前,机器坏了,渠道堵了,我们只能临时抱佛脚,要用的时候修一下。想请人来管,也发不出钱。”诸新良介绍说,现在落实了每年20万的水利设施养护经费,得以聘请专职的管护人员,通过协议明确管护责任。泵站有了常驻的管护员,村民如需开机,上午向村委会申请,得到供电所答复,下午便能用上。以前,部分鱼塘由私人承包进行人工养殖,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影响,村组织还出钱反租、收回了此类的5个塘、3条村级河道。通过整合行业外资源,实行了垃圾清运、道路维护、村庄绿化、小型水利工程管护的“四位一体”保洁管理模式,并另外列支20万每年的专项经费,这让村庄环境也大变样。现在50几个塘坝天天有专人一天打捞6小时。问渠那得清如许,不仅有源头活水来,更有“水工”精心管。
“深化改革以后,高淳全区小型水利工程年需管护费用3468万元,已全部落实到位,大大保障了工程的长效运行。”江苏省水利厅工程管理处处长袁连冲介绍说。其中,争取中央和省市补助资金460万元;安排区级资金1126万元、镇级资金852万元;筹集村级资金610万元、受益农户资金420万元。
从一笔“糊涂账”到3000多万的专项投入,如果只算经济账,谁都知道这是亏本的买卖。但就是因为此次确权的主体多为政府、集体组织,心甘情愿地买了这本亏本账,才能收获难以估量的公益账。以前我们常说“谁受益,谁负担”,而高淳创造性地提出“谁所有,谁负责”,正是算清了这本账。高达98.36%的群众满意度也反映了这次改革,群众买账。
“此次改革的意义,不仅在于水利工程能更好地发挥效益,更在于此次确权为下一步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奠定了基础,与全面深化农村改革大势融合,服务了‘三农’发展的社会需求。”江苏省水利厅厅长李亚平一语中的。
作为全国首批试点,《南京市高淳区农田水利设施产权制度改革和创新运行管护机制试点实施方案》日前也已获省级批复。改革,只有起点,没有终点。新一轮改革春风,已吹向老百姓田前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