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26日上午,在小耿庄灌溉站,直溪水利站站长严云翔按下旋动机柜上的按钮。过了片刻,汩汩清泉通过长长的防渗渠道流向田间地头。
在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像直溪镇小耿庄这样的新建灌溉站星星点点,是乡间一道道亮丽的风景线。近年来,金坛区紧紧抓住中央财政小农水项目县重点工程建设的良好机遇,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建管机制,打通了制约农业发展的“最后一公里”,小农水润泽了大民生。
抓推进,小农水建设补短板
自2018年起,金坛区将实施第三轮小农水项目县建设。2018项目县建设将新建排涝泵站3座,拆建排涝泵站1座,新建排涝闸站2座,新建排水涵16座,排涝沟整治0.575公里,新建灌溉站1座,建设高效节水灌溉项目1040亩,防汛道路2.03公里,农桥2座。项目的实施,改善排涝面积3.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182万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0.60万亩,受益人口2.8万人。
经过几轮小农水工程实施后,金坛区能够保证农村历史最大洪水不出险,超标准洪水有对策;农田除涝日降雨量达到200毫米后一天排除;灌溉设计保证率达到90%以上;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7,低压管道输水灌溉水利用系数达到0.85;田间灌排工程配套率和完好率在90%以上。
抓筹资,确保项目资金投入
金坛区采取多层次、多渠道、多元化的筹资方式,充分发挥财政项目资金“四两拨千斤”的作用,通过财政资金撬动、涉水项目联动、“一事一议”拉动,集中财力办大事。
金坛区以项目县建设为平台,争取中央、市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重点工程建设资金,并大幅增加区级财政投入;以区级农田水利规划为依据,以提高财政支农资金使用效益为目的,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优势互补、各记其功、形成合力”的原则,在不改变资金性质和用途的前提下,整合农村各类涉水项目资金,统筹安排,集中使用;健全“民办公助”和“先建后补”的激励机制,开展“一事一议”,鼓励受益群众的自筹资金或投劳折资,破解了农田水利建设资金难题。
抓监管,切实打造精品工程
2017年6月30日,金坛区水利建设投资发展有限公司正式投入实体运行,下辖各个各类水利工程建设处和重点项目工作组等。
为确保工程按时按质实施,金坛区以“常州市金坛区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重点工程建设管理处”作为本项目建设的建设法人,负责整个工程项目的建设管理。做好配套资金筹集到位工作,保证工程建设经费;代表项目建设业主,负责工程建设的招标投标工作;选择建设监理部门;项目建设中,实行审查和监督各分项目区建设计划和工程建设进度,并根据项目建设进度及时拨付资金,保证工程保质保量按时完成;负责工程的规划、设计、预算等组织工作,解决项目实施 过程中的有关技术问题;负责工程建设的拆迁安置与占地补偿。项目建设过程中,实行项目法人责任制、工程监理制、招标投标制和合同制;对于项目工程的资金,由区审计部门对其工程结算、财务进行政府审计;对于项目涉及的有关文件、技术档案、资金使用报告、竣工总结、规章制度、合同,由专人负责存档管理。
抓管护,确保工程安全运行
在金坛区指前镇田间地头,人们经常看到一些戴着红袖标的人员走过,他们是镇水利管护公司工作人员。这些工作人员中,既有年富力强的小伙子,也有群众基础较好的退休老党员、老支部书记等成员。“这几年,小农水渠道长长,清水流淌,就连过去专偷泵站电缆的小偷也很少看见,这都得益于管护人员的辛勤工作,还有我们监控技防系统。”指前镇水利站站韩庚宝深有感触地说。
金坛区成立了中央财政小型农田水利项目县重点工程建设领导小组,由区政府水行政主管部门及相关主管部门组成,由区水利局成立项目法人进行建设管理。建立“政府监督、业主负责、施工保证、监理控制”的网络化管理模式。工程验收合格后,区水利局根据《金坛区深化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体制改革实施方案》落实工程项目的产权和管理运行权,将工程移交给相关责任人。明确任务和职责,落实工程管护责任。按照“四位一体”管护模式进行管理考核,落实管护经费,实施以奖代补的考核机制,确保工程安全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