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善若水,民生为先。近年来,淮安区委区政府认真践行周恩来总理亲民爱民精神,以水润万物的情怀,在加快经济发展的同时,大力兴办民生实事,让改革发展成果更加普惠于民。民生工作千头万绪,着力点究竟在哪里?淮安区的答案是集中力量,着力办好群众反映强烈、又非常紧迫的事。
淮安区车桥镇车桥村的任老爹说:“我们以前吃的水是小水厂送过来的,抽的是地下水,烧开后,水壶一层水垢,看上去就不干净,喝起来心里不踏实。”2014年7月,淮安区委区政府作出“投资10亿元实施区域供水工程,用三年时间让全区百万农民喝上城乡同源、同网、同质、同服务的‘四同水’”的庄严承诺。
这是一场持久战,更是一场覆盖全区城乡的大会战:整个工程需要铺设管道上万公里,安装入户水表24万只,其中从水厂到乡镇一级管网254公里、乡镇到村二级管网700公里、村到户三级管网9000公里,涉及25个乡镇310个行政村。工程点多线长、面广量大,加之343个小水厂有待处置,牵涉到广大农村居民和小水厂经营者切身利益。
面对这项全区有史以来涉及面最广、投资量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群众最为需要的工程,淮安区委区政府以志在必得的雄心迎难而上,强势推进。区委区政府成立区域供水工作领导小组,区委书记、区长任组长,区委副书记任常务副组长,四套班子6位分管领导任副组长,21个相关部门“一把手”为成员。
历经两年多的努力,到2016年,整个区域供水工程进入到决战决胜阶段。“就是滚钉板,也要把三级管网攻下来!”淮安区委书记徐子佳在区委扩大会议上的讲话掷地有声。2016年2月22日,元宵节当天,淮安区委区政府召开区域供水工作推进会,区长施恩佩强调“区域供水是今年的1号工程,头版头条,头等大事”,吹响了“决战一年,拿下区域供水,实现城乡供水一体化”的攻坚号角。
这是如山的军令,更是新时期奋力实现新起点上新跨越的淮安志气!
打赢攻坚战,拼的是精气神
在这场瞄准必胜目标的决战中,淮安区主要领导亲自挂帅,分管领导直接主抓,区乡联动,上下合力,迅速建立起完整的推进工作网络。
在区委区政府的领导下,21个成员单位和25个乡镇同心同德、凝心聚力,以争创一流的勇气、敢为人先的魄力和严谨细致的作风,自我加压,攻坚克难。上下齐心一盘棋,全力以赴抓进度。
从指挥部到施工工地,从运河岸边到灌溉总渠旁,从白马湖畔到绿草荡边,处处涌动着紧张快干、奋勇争先的热潮。徐子佳书记、施恩佩区长等区领导多次深入基层,现场办公,协调解决矛盾,全力推进工程建设进度。责任部门披星戴月,走村入户,精心规划管网路线,解决成百上千的技术难题。200多个工程队,5000多名施工人员不分昼夜、不问寒暑地奋战在田间地头,土里挖,水里滚。
小水厂处置是一块难啃的“骨头”,但办法总比困难多。 淮安区按照“一个标准定价、一厂一策处置”的总体原则,专门制定《淮安区农村水厂回购关闭工作方案》,统一价格测算标准,统筹兼顾小水厂业主、乡村集体和广大群众利益。在处置过程中,各乡镇在坚持标准的基础上,因厂施策,一厂一策。通过让有资质的业主参与工程建设、有经验的业主参与工程质量监督等途径,既推进了工程建设,又有效化解了矛盾。
民生工程得民心,乡镇村居积极配合,百姓踊跃支持。车桥镇是个6万人口的大镇,管槽开挖后,群众交通出行、种植养殖等生产生活不同程度地受到影响,但全镇没有一起投诉,没有一起索赔,更多出现的是群众自发砍树、自挖入户管槽、田间和菜地主动让道、为施工人员送茶送水的感人场面。
打赢攻坚战,靠的是好机制
艰难困苦,玉汝于成。区域供水涉及千家万户,工作千头万绪,如何将“一团麻”拧成“一股绳”?淮安区在实践中摸索总结出一套“四化”机制,保障了攻坚战的顺利进行。
任务具体化。全区一张图实施,一张表推进。什么时间完成什么任务,清楚明确。每个乡镇、村居以及区直部门的工程建设、工作推进任务明确、具体、细致,交办到单位,责任到个人。
指导专业化。区供水办充分发挥牵头作用,多次在施工现场组织施工人员、工程技术人员、监理技术人员培训,学习施工规范,提高业务能力,交流施工经验。
推进一体化。建立“区域供水工作微信群”,邀请区领导和各乡镇党委书记、乡镇长、分管领导、水利站长及监理等人员加入群组,将各地好的做法上传,供大家分享。同时要求各乡镇及时上传管材接收、管道开挖、焊接、试压等资料图片,营造“比学赶超,创先争优”的良好氛围。
督查联合化。从区纪委、检察院、公安分局、督查办、软建办抽调精兵强将组建区域供水工作专项督查组,每周“一督一报”,每月坚持召开一次月度过堂会,汇报交流,强势推进。
除此之外,淮安区还着力构建多元投入机制,千方百计解决资金难题。在财政保障和农民自筹的基础上,抓住省委省政府区域供水奖补政策向苏北地区倾斜的政策机遇,争取省市住建、水利等部门项目资金2.5亿元。利用国家发改委、农业开发银行政策性支持的难得机遇,争取贴息贷款2.148亿元。依托水利融资平台,以水利工程项目向银行争取融资2.37亿元,有力保障了工程顺利推进。
打赢攻坚战,为的是高质量
质量是工程的关键。淮安区响亮地提出,“严把质量关,将区域供水工程打造成凝聚民心的实事工程、样板工程”。
为此,按照规划设计一流、施工队伍一流、工程监理一流、供水水质一流的标准,淮安区建立健全严格的质量保证体系,确保工程得到群众认可,经得起历史的检验。
为强化工程管理,区里专门聘请了监理公司,对关键环节和重点工序进行监理。各乡镇严格按照设计图纸和规范施工,管材规格、长度、走向、覆土深度等,任何一项设计变更必须由设计院与监理共同签字确认,计量须由现场监理人员、施工现场负责人、水利站人员等共同签字。此外还建立起群众、“五老帮办服务组”、村居、水利站、乡镇“五位一体”的工程质量社会监管体系,真正为老百姓把好生命之源第一关。
工程质量有“保险”,水质更要“上保险”。在抢进度的同时,水厂建设、水源地环境保护整治,也在同步推进。淮安区投入近2亿元建设的白马湖水厂,日供水能力可达10万吨,加上开发区徐杨水厂,在343座地下水井全部封存后,足够满足全区百万人民的用水需求。同时,进一步加强水源地管理,在取水口建设在线监测系统;加强水质检测,对供水中的取水、制水到输水的各个环节实行全过程跟踪管理,确保城乡“同质水”成为“高质水”。
淮安区区域供水作为一项民生工程,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只有形成良性的运行管理机制,才能是完整意义上农村饮水安全的实现。为此,淮安区委区政府未雨绸缪,积极探索符合区情的建后运行管理模式,建立企业化管理、市场化运作、优质化服务的运行管理机制,强化督查考核,建设智慧水务,走“以水养水”的可持续发展之路,切实保障群众长期受益。
随着穿越苏北灌溉总渠和淮河入海水道干管的建设,运西片、渠南片与渠北片供水实现联网,白马湖水厂将源源不断的清流输送至淮安区城乡大地,淮安区城乡供水一体化正在从蓝图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