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灌在即,日前记者在淮安区走访发现,小型水利重点县工程、高标准农田项目、规模化高效节水等农田水利工程的实施,让农民尝到了水利惠农的甜头。
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淮安区低压管灌泵站位于朱桥镇合兴村,一个看似普通的泵站,却为朱桥镇合兴村600多亩农田带来汩汩清泉。“我家几亩田在三斗北侧,过去都用老式泵抽水,田块位置高,抽水要用很长时间才能灌到田里,中间跑、冒、漏水,利用效率很低。现在直接送水到田间,一亩地能节省几十块钱。”朱桥镇合兴村的刘老爹高兴地说。
低压管道灌溉项目受益人口1121人,受益农田650亩,工程于去年11月底完工并投入使用。项目负责人告诉记者,合兴村原为提水灌溉片区,灌溉用水均为泵站提水,末级渠系如农渠、毛渠普遍存在无控制、漏水、渗水比较严重,很多地方存在串灌现象,造成水资源的极大浪费,灌溉水利用率较低。低压管道灌溉项目的设施,可对部分农田水利工程进行一次集中升级改造,将水从斗渠直接送到田间,进一步提高灌溉用水效率,项目区农民用上了田间“自来水”,真正打通农田灌溉“最后一公里”。
小型农田水利“护航”粮食增产
在复兴东干渠东三支渠首,只见两岸衬砌整洁笔直,灌溉总渠的水源源不断流向东三支大郭、杨棉等村组1.5万亩农田,干渠绵延5.5公里。
复兴镇小型重点县工程于2012年元月开工建设,11月底完工,累计新、拆建各类水工建筑物248座,完成投入2284.5万元。
“项目实施后,在东干渠东侧形成2.5万亩高标准农田示范区,示范区内农业生产条件和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明显提高,抗御自然灾害能力明显增强,旱能灌,涝能排,旱涝都能丰收。”淮安区水利局副局长刘兆虎告诉记者。
记者了解到,支渠的衬砌改造,减少了引水、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损失和输送时间,渠系水利用系数有了明显提高,灌水周期也从过去的两三天减少为现在的半天,达到速引速灌的效果。特别是经过衬砌后,渠道难见杂草踪迹,映入眼帘的是整齐的堤岸和漂亮的绿化,“水美乡村”在这里成为现实。
体制改革提升农田灌溉“软实力”
要使水利工程发挥应有的作用,建是前提,管是关键。复兴镇水利站站长莫立邦告诉记者,过去,复兴镇工程维护工作存在许多不足,如少部分渠道边上杂树、杂草丛生,违章种植屡禁不止;露天启闭设备锈蚀严重,影响使用寿命;疏浚整治后的河堤上,乱耕、乱种、乱搭建现象时有发生,泵站变压器、电缆线时常被盗等,对水利工程正常使用造成严重影响。2013年,淮安区水利局将复兴镇列为全市首批小型水利体制改革乡镇,明确责任主体,落实管护模式、管护方式,并进行了确权发证,一改过去各类水利工程责任不明的尴尬处境。
在市、区两级水利主管部门的指导下,该镇成立组织、制定模式、选聘人员、筹措经费,通过强势推进建后管理,全镇各村居两委班子落实专人负责,参与日常管护。放眼望去,生态护砌坡面上的杂树、杂草,通过药物防治与人工清理相结合的方式,得到有效控制,沿线花木定期修剪,长势良好;变压器看管签订责任主体,得到有效管理和看护。村级管水员的参与增加了管理力量,他们可以及时了解、掌握水利工程各节点的具体运行状况,及时制止人为损毁并修复自然损毁的情况。所有中沟级以上涵闸、泵站的开启实行统一调度,实现了节约用水、高效用水的新态势,用水矛盾大大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