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春的午后,漫步在洪泽湖畔的三河闸水利风景区,看到了铸于康熙年间的镇水铁牛。相传,曾有“九牛二虎一只鸡”于大堤上镇水,而现在只有憨厚的铁牛依然在寒暑交替、斗转星移中坚守着洪泽湖。
目睹这一切,脑海中突然浮现出一群工作在田间地头,整天与土壤、小麦、水稻打交道的身影。他们就是江苏省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站(下文简称科研站)的职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冬天一身霜,如镇水铁牛一般坚持、坚忍、坚守在水利科研岗位上。
不惧艰苦坚守岗位
“谁不愿意在有着暖气和空调的试验室做数据分析、写科研论文?但水利科研必须要和农田打交道,注定要做‘泥腿子’”。在科研站测验田里,副站长汤树海边说边将土样轻轻地放在试验盒内。
科研站成立于1958年,位于距县城20公里的偏僻乡村。过去,试验设施相对简陋,技术人员也相当缺乏,很少有人愿意“发配”到这工作,科研站被戏称为“美丽的南泥湾”。2013年科研站才从简单破陋、不足100平方米的平房搬到宽敞明亮的试验楼。无论环境如何改变,这支学历不高的“土专家”队伍都始终坚守岗位,日复一日地提前到班,每天准时准点开展课题数据测试与收集,不论是盛夏酷暑还是严寒风雨,还是节假日,丝毫不能减弱他们的热情。
“春闻菜花香,秋赏稻谷黄,在大自然的环境中工作,其实也挺美!”这群水利科研工作者以苦作乐的精神深深触动着人的心弦。
不畏寒暑坚持测试
七月的苏北,紫外线强烈且酷热难耐,此时也正是水稻需水测试的关键期。
在涟水县水利科学研究基地实验小区内,“红外和可见光图像技术在节水灌溉中的研究与应用”的测试正一如既往地进行。汗水顺着科研人员的脸庞往下淌。有时实在受不了,男同志会用冷水浇身体。女同志常常在口袋里放着防中暑药,如军中木兰般坚持在自己的阵地,戏称自己是“黑里俏”。
工作至上是他们的信条。从他们的日常工作中看得到端正的科研态度和认真严谨的工作风格。“采集要在每一个试验小区遴选3株长势相近的水稻,每株要采集3个样本。而像这样的小区有12个,共要采集108个图像。从上午8点到下午4点每间隔2个小时就要采集一次,采集一次就是一次‘烤验’,不敢有一丝马虎。”汤树海说话时,古铜色脸上显露着特有的光泽。
爱岗敬业坚忍无悔
这支队伍,带着献身、负责、求实的水利精神,扎根基层,无怨无悔。基层水利科研条件艰苦,但硬件不足软件补,通过科研人员的不懈努力,成果显著,科研站被水利部列入全国一百所水利重点试验站所。
原来的站长毕业于河海大学,放弃在大城市工作的优越条件回到涟水县工作,一干就是32年。现在的站长,原本在灌区工作,在新的岗位凭着对水利科研的热爱硬是从一个“门外汉”干成了“土专家”。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近年来,科研站多次与河海大学、南京农业大学等高校合作承接国家、省、市各级课题,仅“十二五”以来就有5项课题荣获国家农业节水科技二等奖、江苏省农业科技推广二等奖、江苏省水利科技优秀成果一等奖等,涟水县水利局被江苏省水利厅评为“2012-2016年度全省水利科技先进集体”。
涟水县水利科研工作者如铁牛般坚守在艰苦的岗位上,将水利科研工作干出了出彩,不仅是一种能力的体现,更是一种情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