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大丰市按照“规划建设一体化、组织推进一体化、运行管理一体化”的总要求,把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作为建设“幸福大丰”的一项重要内容来抓,连续4年以市政府为民办实事工程、市人大1号议案的形式进行部署和推进。截至目前,该市已累计完成投资约5.4 亿元,全市66万群众用上了“同网、同价、同质”的自来水。
抢机遇、精规划,用“心”想着群众
大丰市地处江苏省东部沿海地区,西濒里下河,东临黄海,为江淮黄冲积平原,总人口73万,总面积3059平方公里。早在20世纪90年代初,该市就开展了大规模的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打深井、找水源、保饮水。随着时间推移,地下水资源日益减少,水质不断恶化,农村居民饮用水出现了苦咸水、高氟水、细菌含量超标严重等现象。尽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改善群众生活质量、提升民生幸福指数成为大丰市委市政府的首要任务。
2008年,大丰市抢抓国家重推农村饮水安全工程这一契机,以供水水质最差的三龙、新丰等镇为“突破口”,编制了《大丰市农村饮水安全工程“十一五”规划》,并付诸实施。
随着工程的深入推进,大丰市委市政府从全市角度出发,编制了《大丰市区域供水规划》,并提出了“一个水源、二个水厂、市镇联网”的总思路,明确从2011年起,用3年的时间,扩建市区二水厂(由日处理能力5万吨扩至15万吨),新建3个片区加压站、13个镇级加压站,铺设市区到镇、镇到村、村到户三级管网,逐步在全市形成“以市区为供水中心,辐射镇、区、港、场”的供水格局,将市区二水厂的自来水送至全市千家万户。
巧整合、强推进,用“力”建设工程
城乡供水一体化是一项全局性、系统性工程。大丰市建立了“一个领导分管、一个部门牵头、一个单位实施、一个体系管理”的“四个一”工作机制。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分管领导先后多次召集会议、现场调研,研究城乡供水一体化工作推进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同时,成立3个督查组,按照“月月查、家家到”的督查要求,定期督查、定期通报。
2010年,大丰市将市自来水公司从市住建局划入市水利局,由市水利局全面负责城乡供水一体化“一条龙”管理。2012年,大丰市成立了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代表市政府履行出资人职责,承担全市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建设工作,其中大丰本级财政连续4年共拿出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保障城乡供水一体化建设。
大丰市水利局副局长、市水务投资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陈志兵说,在工程建设过程中,市水务发展投资公司通过开展“抢工会战突击月”“百日竞赛”等活动,全面加快工程建设,做到了保质保量、按期完成。目前,已扩建通榆河水源厂及市二水厂,产能达15万吨每日;新铺设各类口径的管道7000多千米;建成并运行3座片区加压站、13座镇级加压站;处置镇村级水厂206家;组建城乡水务分公司14个。
对工程建设中涉及的镇村水厂资产及人员问题,大丰市按照“属地管理”的原则,出台了《城乡供水一体化工程镇村水厂处置办法》,明确各镇村为水厂处置的责任主体,具体负责镇村水厂处置工作。镇村水厂处置后,资产交由市水投公司统一管理。同时,各镇村负责各级管网铺设、各类加压站建设过程中的征地拆迁、青苗补偿等矛盾协调工作,为工程顺利实施提供了重要保障。
严管理、优服务,用“功”保证水质
年过七旬的大丰市白驹镇窑港村村民陈兰珍深切感受到了饮用水发生的变化:“没通自来水之前,村里每家每户都在水井里打水,不方便不说,水质也不好。现在的水都是从城里的水厂过来的,卫生得很。”
工程建设是基础,保证水质才是根本。在水源方面,大丰市实施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保护措施,出台了《大丰市市区饮用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责任制》以及《大丰市饮用水源污染事故应急处置方案》、《大丰市城市供水突发灾害事件应急预案》等,在通榆河、新团河取水口及保护区范围设立了公告牌和保护区界碑,在通榆河取水口安装了在线监测溶解氧仪、潜浮式曝气机,实施24小时水质监测,全力确保原水达标。同时,新建可应急供水5天的新团河应急供水工程、新建1000—3500吨不等的加压站蓄水池、收储水质较好的深井,作为应急水源。水质方面,按照“供水普及率100%、水质综合合格率100%”的目标,建设了江苏省城市供水企业水质检测Ⅲ级实验室,先后引进进口检测仪器设备18台(套),重点检测42项指标。管理方面,大丰市成立了14个城乡水务公司,制定《大丰市镇村供水管理办法》,建设城乡供水信息化系统项目,在加压站、供水管网等重点位置、重点地段,加装332个监测点,对水压、水量、水质进行实时监控,真正实现了从“源头”到“龙头”的全过程管理。水价方面,坚持“民生优先、同网同价”,农村的用水户,并没有因为供水线路长、成本高而增加用水成本,所用自来水价格跟市区一样。供水企业在实际供水中产生的费用则由大丰市水务发展投资有限公司进行核算后,向供水企业补贴,保证城乡供水正常运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