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民族的血脉和灵魂,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的重要支撑。先进的水文化是中华优秀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弘扬和建设先进水文化,为经济社会和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近几年来,我市对水文化的传承和建设工作虽然作过一些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面临诸多瓶颈、困难,现将我市水文化建设工作的有关情况和对策措施阐述如下:
一、我市水文化建设取得的成绩
所谓水文化就是涉水的文化,涉及面十分广泛,内容十分丰富,有的以物质形态存在,有的以制度形态存在,有的以精神形态存在,包括江河湖泊、水工程、水灾害、水用具、水景观、水传说、水歌曲、咏水诗文和水利名人、城市与水等诸多方面。近几年来,我市对水文化传承和建设工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
一是在物质形态方面,实施了一大批水利工程:防洪建设工程,如马甸水利枢纽改建工程;城市水环境治理工程,如黑臭河治理、羽惠河闸站工程、生态性护坡工程;民生水利工程,如城黄灌区续建配套改造、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中小河流治理重点县、水土保持等工程,如泰运河、西姜黄河、季黄河、新曲河等干河治理工程和中沟、庄河疏浚整治工程,农桥、泵站改造工程,镇村管网改造工程等。这些工程不仅提高了防洪、灌排、水质、绿化等综合功能,同时注入水文化元素,注重景点建设,使沿岸环境景观明显改观,成为一道道靓丽的风景线。
二是在制度形态方面,深刻领会中央对水利法治工作提出的新要求,准确把握水利改革发展对水利法治工作提出的新挑战,按照“省管县”的体制模式,全面加强水利法治建设,先后制定出台了《泰兴市实行最严格水资源管理制度实施方案》《泰兴市骨干河道管护办法》《泰兴市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办法》《泰兴市水利工程信用管理暂行办法》《关于改革和加强农村小型水利设施管护的意见》等相关涉水法规、细则和考核办法,推进水利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同时,通过构建高效的水行政执法体系,进一步规范水行政执法行为,加大执法力度,推动各项水法律法规落到实处。
三是在精神形态方面,编辑文献、资料,组织开展活动,传播、发展和弘扬泰兴水文化,提升人们的水文化素养。撰写的《思想再解放做好水文章》《推进水生态文明建设美丽新泰兴》《试述泰兴方言中的水元素》《留住江堤达标建设的记忆》《悟水之“道”善水之“徳”》等论文、作品在有关报刊发表;撰写的《泰兴人民与淮水的不解之缘》《泰兴水利史上的一座丰碑—机电灌早改水纪实》《泰兴永长圩坍江抢险纪实》《关于建国后至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泰兴河网化建设情况的调研》等调研报告,在泰州市水文化研究成果会上交流,入选《成果汇编》。组织开展文明单位和管理单位创建工作,取得成效。黄桥水利分局被评为江苏省水利文明标兵单位,过船闸管理所被评为省水利文明单位,市自来水公司、过船闸被评为泰州市创建文明单位先进单位,河道管理所、姚王水利站被评为泰州市文明单位。马甸闸、过船闸、天星闸、焦土闸被评为省水利工程二级管理单位。黄桥祁巷村省级水利风景区获批挂牌,虹桥森萱企业建立了小型水利科技馆,姚王镇和印达、六圩、西桥等12个村入选省水利厅公布的2014年度“水美乡镇、水美村庄”建设评选名单。挖掘整理了泰兴水利史上有关古迹文物、咏水诗文、遗闻轶事,十四首现代打油诗、鼓儿书唱词、水利史歌,以及龙璋、郑肇经、殷宝书、孙龙、吴光东、周昌云、赵震、吕继良、潘锡光等20多位水利名人的生平事迹。培植了苏新海、朱根、顾道文、蒋爱武、周爱平、潘朋泽、王惠等先进典型,在系统内掀起学习典型先进事迹的热潮。组建了市科普讲师团水利分队和水利志愿者服务队,大力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水利科普知识讲座,以及水利科技服务。组织全市中小学生参加“爱惜生命之水”科普调查体验和主题征文竞赛活动。举办了以“保护生态水环境 建设美好新泰兴”为主题的“水务杯”大学生村官演讲比赛活动。编辑出版的《泰兴水利》季刊等。
二、我市水文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水文化传承和建设工作虽然取得了一点成绩,但总体而言,水文化建设工作严重滞后于水利事业发展,存在诸多的不足和困难,主要表现在:
1.对水文化传承、建设的地位理解不够,重要性、必要性、紧迫性认识不足,还没有真正把这项工作列入到整个水利建设的重要议事日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加以研究、计划、部署。因此,在把科学发展观的根本要求与可持续发展的治水思路的探索实践相结合、把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蓝图与水利发展的长远目标相结合、把人民群众走上更好生活的新期待与水利工作的着力点相结合,进一步增强水利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改善民生保障能力的进程中,尚未创造出具有特色、品牌,无愧于时代要求的先进水文化,在我市文化大发展、大繁荣中的贡献分额还很小很轻。
2.尚未设立水文化研究的专门机构,缺少人员队伍、研究经费和必要的设施设备。尤其是缺乏一支能吃苦、会工作,甘于寂寞、不为名利,甘于奉献、坚韧不拔的高素质水文化研究人才队伍;缺乏相应的项目评审制度、考评激励机制和资金投入机制。
3.从已开展的有关水文化建设和研究看,缺乏明确的研究方向、目标和方式,缺乏规划性、前瞻性、系统性,不全面、不深刻,还停留在零星、皮毛阶段。没有做到深入挖掘和弘扬传统水文化的丰富内涵,努力在继承优秀水文化传统的基础上铸就先进水文化;没有做到善于从当今时代波澜壮阔的水利实践中汲取新鲜养分,努力展现先进水文化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强烈的时代气息,更好地适应水利发展和改革的需要;没有做到把培育和弘扬水利行业精神作为先进水文化的重要任务,努力把先进水文化更好地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之中,激发全市广大水利干部职工投身水利实践的热情和干劲。如:对水利工程技术、治水器械工具等物质产品的研究,对以水为载体的风俗习惯、宗教仪式、社会关系和社会组织等方面的研究,对有关水的认识、水的价值观念、与水相关的文化心理和文化特征方面的研究,等等,这些都是薄弱环节甚至是空白。当然,要想传承、建设、研究水文化并取得成果,面临的困难、压力也是巨大的,且不是一朝一夕、一蹴而就的事。
4.在弘扬和建设我市先进水文化,坚持研究与教育相结合、普及与提高相结合、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向全系统、全社会展示水文化研究成果,普及水文化基本知识,开展水文化宣传教育,呼唤全社会进一步关注水、珍惜水、爱护水,关心水利、支持水利、参与水利,不断推动水文化建设在服务全市水利发展与改革中取得新的实效、谱写新的篇章等方面还做得远远不够。
三、推进我市水文化建设的对策措施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是我市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传统水利向现代化水利转变的关键时期。弘扬和建设先进水文化,为水利事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文化支撑,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而紧迫的课题。对此,提出对策措施如下:
1.着力突出三个重点
一是突出“以水利实践为载体”准确定位水文化。应该清醒的认识到,水文化的主体是水利文化,水文化的关键记忆是水利文化,其中最重要的是水利文化的两条主线:水利行业文化与水生态文化。这种定位可以导致三个良性结果:在实践方面,水文化建设将趋向于“以水利实践为载体”,而不是泛社会的“以水为载体”,从而能够真正开辟水文化走向水利实践的路径;在研究方面,由于突出了水文化主体部分的定位,对尽快形成水文化理论和水文化体系大有裨益;从传播角度,为传播媒介塑造和传播水文化提供了清晰的指导标准。
二是突出理清水文化与传播的关系。水文化传播是指水利组织和其他组织凭借一定的传播途径交流信息,把特定的水文化信息、价值理念有计划地传递扩散给公众,并使其得到共享、相互理解、协同合作的过程。必须清醒认识到,一切文化都是在传播的过程中得以生成和发展的,传播是实现文化共享的基础,是文化的内在属性和根本特征,是文化形成发展的手段。可以说,没有传播就没有文化,没有传播就难以普及,没有普及就难以繁荣,没有繁荣就难以提高。因此,水文化的传播功能是水文化的首要功能,水文化的其他功能都是在这一功能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同时在水文化传播的过程中,要注重文化传播硬件的运用与建设,注重传统大众媒体与新媒体的协调、合作,更好地完善易于操作的水文化传播体系的生成,打造成人们熟知的水文化传播平台,让水文化走向社会,让人们了解水文化,了解水文化传播的理念,理解并支持水文化倡导的价值选择和政策导向,增进全社会关心、重视、支持水利发展和改革的力量。
三是突出水生态文化的建设与传播。当前,水生态文明建设是水利行业正在开展的重要水利实践活动,其指标体系涉及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水管理、水文化等有关方面。可以说,水文化是水生态文明建设中一项主要工作,是当前进入水利实践的最佳切入点。我们应该抓住契机,把水生态文化作为水文化塑造和传播的重要内容,进一步推动城乡水生态文明建设。一是突出水生态文明理念的传播内容。水生态文明城市水文化建设的核心是水生态文明理念。确定水生态核心价值理念即为水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灵魂,让水生态文明建设找到自己的文化坐标。因此,要利用大众传媒对水文化的塑造和传播,首要之事就是对具有泰兴特色的城市水生态文明核心价值观进行提炼。提炼的基本依据是立足历史,兼顾现实,着眼未来,以发展的眼光进行提炼。这些价值观或理念的提出,将为泰兴市民提供行为的参照,也为如何传播水文化提供指导标准。二是精心建构水生态文化议题,以活动传播水生态文明。由政府牵头、媒介发掘、公众参与,精心建构水生态文化议题,以活动传播水生态文明,引起社会公众的关注,提高水生态文化的公众理解度与接纳度。可以通过举办学术型水生态文化社会活动,邀请专家学者讲学、讲座和学术交流等,进一步加强水生态文明议题的传播效果,同时也推动建立完善的水生态文化理论和体系。三是从水生态实践出发,构建水生态物质文化的展示平台。通过水域空间营造、建筑设施表达、水工建筑美化、文化体验设计等,把建筑艺术元素和生态景观元素结合起来,同时还要把生态理念,即人与自然真正的合作与友爱的关系的理念运用到水利景观建设中,使水利工程和水域环境具有独特的泰兴人文特色和艺术美感,成为水文化展示载体。尤其要注重把水文化有机地融合到城市建设中,既要考虑到水在城市供水、防洪、绿化中的传统功能,也要考虑水在提高城市品位、发挥地域文化特色方面的新功能,尽可能多地建设具有人文、观赏、休闲性的滨水文化景观,做足水文章。对此,要立足泰兴人文历史特色,深入挖掘本地水文化遗存,在此基础上进行提升、包装、创新,用文化的力量引领和提升城市特色;要在水景观设计中体现人文关怀,不断传承城市固有的特色,汲取历史和文化的营养并加以塑造与美化,反映城市的蓬勃生机和活力;要在生态城市建设中充分体现水文化特性,突出水伦理,注入人文色彩,重视水的生活、生态、娱乐、文化等功能利用,真正发挥水文化的凝聚、引导、规范、教化和激励作用。四是改变单纯用论文的写作方式来表达水文化的单一现象,用更多的写作方式使水文化的表达百花齐放,这将更有益于泰兴水文化研究的传播。
2.着力加强三项举措
一是着力加强理念融入。充分利用市一报三台和水利杂志、网络、图书等新闻传媒的力量,在全社会广泛进行“节水、爱水、护水、亲水”宣传教育,推进水文化教育进机关、进企业、进学校、进社区、进农村,使先进的水文化理念逐步深入到每个人的心灵,外化为水利干部职工的行为,在全社会营造“保护水文化、发展水文化、弘扬水文化、普及水文化”的良好氛围。
二是着力加强精神提炼。深入开展挖掘、提炼、征集泰兴水利精神工作,采集治水兴水代表人物传记,宣传历代治水兴水英模人物的先进事迹和典型精神,真正使具有特色的泰兴水利行业精神和代表人物家喻户晓、人人皆知,不断扩大水利行业的影响力。
三是着力加强借脑引智。水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的社会工程,单靠水利部门无法独立完成,必须统筹协调各方力量,形成共谋文化发展、共建文化兴水的合力。因此,要积极争取地方政府及相关业务部门的支持,要充分发挥行业内外各社团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与有关部门、研究机构、高等学校、各类媒体的联系沟通,扩大公众参与范围,借助社会力量共同推进水文化建设,有效发挥水文化建设的整体效应。
3.着力把握三个关键
一是切实摸清家底。组织力量对水文化遗产进行调研与普查,对涉水的各类历史与现代人文思想、制度规范、经济活动、科技成果、文学艺术、遗迹遗址、民风民俗、自然景观、文化设施等进行挖掘、收集,形成水文化家底的原始资料。同时,分门别类建立水文化保护名录,特别要加强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继承或新建的水利工程开展评定分级工作,并组织开展水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例如,挖掘“泰兴三湾文化”中以龙河湾为母亲河的水文化(另二湾文化为以宝塔湾为代表的佛教文化和以仙鹤湾为缩影的历史文化)。泰兴护城河内的老城区,是泰兴城市历史文化的集聚地,堪称泰兴千年历史的缩影,而保留较完整的水系和较多与水、桥等有关的物质、非物质则具有极富水文化的气息。泰兴老城河的水系基本保持原样,“龟背腾蛇”城池形态仍让人清晰明辨。如泰运河始称老龙河,连通如泰运河的众安港被民间称为小龙河。泰兴有著名的老城水关、鲲化池、古戏台;有岳师桥、三思桥、起凤桥、隆盛桥、书带桥、香花桥等不少文化内涵丰富的桥;有“羌溪牧笛”、“骥渚渔灯”等不少与水有关的典故、风景;有流传临水而建的张氏东田草堂、戴氏东园及凤凰天、三凤堂等一些古建筑地名。另外,从尊重历史、尊重文化、提升泰兴水城的品质品位出发,应将如泰运河、两泰官河、老两泰官河等恢复史称的“老龙河”、“通泰河”、“玉溪河”;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原农用河道变成城市河道,其功能发生变化,有必要将张堡中沟、宝塔生产沟等改为“张堡河”、“宝塔河”;在城市建设与管理中,将一些古桥名恢复到现有或将建的桥梁上,展示不同风格美和文化内涵。
二是搞好科学规划。紧密结合泰兴实际,制定相应的水文化建设规划方案,纳入水利工作发展的总体规划之内,体现在项目建设设计之中,力戒就文化谈文化、就规划制规划,避免空对空。引领泰兴未来城市水利的工作思路与努力方向,应该围绕共建泰兴水城目标,做好“四水”文章。共建泰兴水城,就是开展城市水环境综合治理,落实城市以水为核心的水生态环境安全和水人文景观建设工作,解决好饮水安全、经济发展、生态环境、娱乐休闲等方面的水需要,依托、借助于水,塑造泰兴城市品格,展现泰兴水城形象。做好“四水”文章:活水,通过沟通城区水系,整治河道环境,使水流起来、活起来;清水,通过水流的自我净化和闸站的水位调控,使河道清洁、河水清澈;乐水,建设亲水平台、滨水步道和娱乐场所,塑造亲水空间,打造休闲去处;尚水,挖掘、宣传水文化,展现水文化魅力,弘扬避高趋低、本真朴实、清澈透明、水平如镜的水特质、水品质,发挥净心化人作用。活水、清水,是物质层面的追求;乐水、尚水,是精神层面的追求。总体框架设想是:以如泰运河、两泰官河、羌溪河、跃进中沟、前汤河等五条外河构成的“王”字型,打造护城河风光带,作为泰兴水城的城市水空间主体骨架;将“王”字型空间骨架下的东北、东南、西南、西北四个区域,作为主城区水系四个独立片区,实施贯通、控制、综合治理;突出片区特点,依托众安港、羽惠河、内外城河、幸福中沟等各片区骨干河道,分別打造片区水环境个性。具体为东北片区打造“水与教育”的水环境个性、东南片区打造“水与廉政”的水环境个性、西南片区打造“水与历史”的水环境个性、西北片区打造“水与幸福”的水环境个性,四个板块整合一起,内容相得益彰,构成泰兴水城教育、廉政、历史、幸福的主题特征,把泰兴水城的文化内涵提升到一个新的境界;借助于水,规划开发泰兴水城水上旅游设施与线路,建设旅游游憩、文化体验、互动教育、生态休闲、滨水娱乐等旅游功能,开发古城夜游、城市风景游、城市文化游、城市休闲游等旅游产品。通过上述四个层面来打造泰兴水城,充分展示水城的水文化、水景观、水生态的无穷魅力。
三是抓好人才保障。根据我市水利实际,积极搭建好水文化建设平台,合理设置工作机构,成立泰兴市水文化研究会或泰州市水文化研究会泰兴分会,确保水文化建设有人管,有部门推进。要注重在水文化建设的实践中培养人才,通过纵向交流学习提高学术水平,横向交流学习拓展研发领域。要增强学科之间的协作关系,有效整合学科力量,促进水文化研究与建设水平的提高。
4.着力完善三项制度
一是建立项目评审制度。加强与规划部门的沟通协调,努力将水文化建设工作内容纳入规划之中,在水利工程的申报、立项、审批、建设、管理等环节,考虑其文化元素的布局与功能发挥,将文化理念渗透于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建设施工的各个环节,做到工程建设与文化建设的有机统一,不断提升水利工程的文化内涵。
二是完善考评激励机制。加强与精神文明建设部门沟通协调,在水利文明单位考核中增加水文化的考核内容,并制定详实而有操作性的目标考核方案,与水利业务工作一同研究部署、一同组织实施、一同督促检查,确保水文化建设考核不走过场,取得实效。同时积极发挥典型的示范带头作用,大力表彰在水文化建设中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个人,大力宣传水文化工程化的成功典型,及时总结交流工作经验,不断推动水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三是落实资金投入机制。加大水文化建设的投入和支持,同时引导社会力量参与水文化建设和产业的经营管理,放宽水文化产业准入机制,营造多种经济成分并存、平等竞争的水文化产业格局,努力形成政府与社会相结合的多元化水文化建设投入机制。